十二音音乐最重要的追求_十二音音乐的基本乐理入门知识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9-11 05:05:00
分享到:

  乐理中所说的十二音音乐由勋伯格于20世纪二十年代初创建,在乐理中有关它的基本知识非常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十二音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欢迎阅读!

  十二音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解析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贝尔格、韦伯恩(Webern,1883-1945)继承此法并有所发展。其他作曲家受此法影响者有达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沃尔夫、布里顿、兴德米特、箫斯塔科维奇等。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突飞猛进、社会发展的跌宕起伏,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的作曲家大量出现,流派的复杂与风格变换的频繁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些在20世纪上半叶的钢琴音乐中反映为:以阿诺德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保罗兴德米特等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以贝拉巴托克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其中,以勋伯格为创始人的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十二音音乐在音乐语言上最为极端。

  十二音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介绍

  勋伯格是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开山鼻祖,创作于1908年的《3首钢琴曲》是第一部完整的无调性作品。经过近10年的实验,勋伯格于1923年发表了第一首完整的十二音音乐作品《钢琴组曲》,完成了严格的十二音音乐作曲技术体系。勋伯格的作品虽然音乐语言晦涩难懂,却蕴含着丰富的戏剧性力量。而勋伯格的两位弟子在继承他创作体系的基础上,各自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阿尔班贝尔格在十二音音乐中揉入了更多的旋律因素,减弱了音乐语言的艰深程度;而另一位弟子安东韦伯恩创作手法虽然简洁,但音乐语言却比勋伯格更加晦涩。然而,韦伯恩进一步发扬了序列音乐的思维,为后世开创了整体序列音乐写作的先河。

  关于谁是真正的十二音技法的创造者?这个问题至今尚存有争议,中世纪有人使用过十二音作曲;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神秘的和弦也是十二音作曲的例证;德国作曲家杰夫戈里谢夫曾在1914年写过一首明显的十二音音乐作品。但不管怎么说,勋伯格及其弟子们在研究前人作曲技法的基础上,把十二音技术发展成为现代作曲的一种技法,并在世界音乐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十二音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概述

  十二音技法音乐是现代西方作曲技巧之一,亦称十二音体系,它是现代表现主义音乐的一个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1年发生在绘画界。德国的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与画家马克尔、马克等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其中不仅刊登了康氏等人的绘画,而且还发表了许多关于绘画、诗歌、戏剧等方面的表现主义理论文章,其中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著作掀起了音乐史上表现主义的狂潮。

  十二音技法音乐在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上与印象派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而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这种观点与绘画上的表现主义一脉相承,即通过艺术揭示人类的心灵世界,把疯狂、绝望、恐惧、焦灼等病态情感以及人类不可思议的命运相互掺杂在一起。

  该技法在作曲技巧上是绝对反传统的,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和声功能规律,而是把八度中十二个音给以同等的价值,抛弃过去主音、属音、下属音等观念,使无调性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由于旧有的旋律轨迹被破坏,使得旋律既不均衡,又无反复,仅仅是一连串独特的音的连续。节奏上也难以捉摸,几乎无拍子可言,打破了过去的平衡,故而显得非常自由自在。在乐队编制和配器上也绝不追求过去的庞大与音响的夸张,而是采取精致而纯朴的小编制,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但色彩上不像印象主义那样悠闲与冷漠,而是单纯、明快而强烈。

  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作曲家一般首推奥地利作曲家豪埃尔。以后经过音乐表现主义人物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和韦伯恩的多年摸索,他们均以各自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新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可能性。他们作曲的基本技法是:所有十二个半音按固定顺序组成音列,音列中的每个音不能重复,它没有主题的概念,仅仅是一个骨架,一个渗透在使用它的作品中的音乐概念。1923年,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和室内乐《小夜曲》;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歌剧《璐璐》;韦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六首小曲》(作品9)等均是他们的代表作。

  基础乐理知识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DEFGAB。

  8:唱名(Syllable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11:音阶(Scale)

  指调式中的各音,从以某个音高为起点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将音符由低至高来排列,这样的音列称为音阶。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我们今天所说的音阶,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阶(大调)与小音阶(小调)为主。

  12:五声音阶(Pentatonicscale)

  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13:大调(Major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

  14:小调(Minor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现代小音阶四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15:纯律(Justintonation)

  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

  16:主音(Key-note)

  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17:半音、全音(Semitone、Wholetone)

  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1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

  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19:音程(Interval)

  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20:十二音体系(tweleve-tonesystem,tweleve-note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标签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